知識變現現在來說不是甚麼新鮮事了,最快聯想到的一種方式就是出書。
另外,線上課程也是另外一種透過知識可以變現的方式。
有數據顯示,在2029前線上全球教育市場規模將會達到2793億美金的規模,你想參與這個市場嗎?
資料來源:statista
讓我們繼續往下看吧!
文章目錄
知識變現的4種產品
1、賣時間
小時候家人常常說”好好上學,以後找份好工作”,這就是透過賣時間來變現,當然有的人單位時間收費低,像是那種不用甚麼知識、重複性高的工作,甚至在未來就會被AI取代的工作,像是以前高速公路需要透過人工收費,現在用etag就能取代了。
而有的人單位時間收費高,比如醫生、律師這種需要專業知識,需要面對複雜狀的工作,時間就很值錢。
2、賣專利和版權
哈佛艾克(T. Harv Eker,《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》作者),在下面這支影片中有提到他透過2005年出的那本《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》在2019年1月取得的版稅是美金$160,000(約480萬台幣),在2019年7月取得的版稅是美金$300,000(約900萬台幣)。而且那本書還能持續不斷地帶來收入。
(可以觀看下方影片從13:55~15:00,哈佛會說說自己的版稅收入)
版權有2種方式變現:一種是版權收益,比如出書;另一種是吸引流量,然後通過廣告或業配來變現,比如Youtuber。
3、賣產品
除了作出實體產品之外,透過內容創業作出知識型產品是近期比較熱門的方式。
4、投資
這點是Zack聽到林偉賢老師的分享後才發現有這種方式,商業模式大概是這樣,林偉賢老師有非常多學生上他的課,並向老師諮詢,然後老師從中發現有好的項目,這時就會投資這個項目,這就是後續有更多紅利的地方了。
甚麼類型的知識可以拿來做成線上課程呢?
將自己的知識作成線上課程是個大市場,但會不會疑惑說自己到底有甚麼”資格”來教別人呢?是需要學位嗎?還是要有甚麼證書?
不需要的,不要想的這麼複雜。
只要知道如何做成某件事,就可以也教別人做成某件事。
下面有5個方向,可以幫你聚焦可以教學的項目,分別是:
●你的熱情
●正規教育的經驗
●非正規教育的經驗
●個人的經驗
●你的天賦
來各別說明
1、你的熱情
甚麼是你感興趣的事呢?甚麼話題是你可以與人討論三天三夜仍講不完的呢?
花一些時間思考一下你喜歡甚麼?然後列下來。
2、正規教育的經驗
可以運用自己在大學或者更高學歷所學到的知識來教人,當然這不是說要重新教一門課,那是教授的工作,但可以將一些複雜難懂的大主題拆解成更小、更容易的主題。
寫下自己有的文憑或證書,以及曾經修過的有趣課程或者主題,或許能為你帶來些靈感。
3、非正規教育的經驗
這邊是指不是從高等教育中學到的知識,而是從家人、朋友或者同事那邊學到的生活知識,比如說從媽媽那邊學會如何烹飪,做出道地家常菜之類的。
這類型的技能不是從高等教育中學的也沒有任何證書,但這並不會讓這類技能的價值有所損失。寫下自己會甚麼吧!
4、個人的經驗
Zack有個朋友之前跟我分享他用8000元台幣環島,真的真的非常省,那會不會也有人想用省錢的方式環島呢?一定有,那我的朋友或許就能開個小課程教人如何用省錢的方式環島。
無論做的是甚麼,也無論你認為這件事有多麼微不足道,都會有人想知道的,寫下你特別的個人經驗吧!
5、你的天賦
甚麼項目是你擅長的?甚麼項目是當別人一想到時就直接聯想到你的?你是執行甚麼項目的首選名單嗎?
比如說講到大學同學會,其他同學就會直接想到我,或許因為Zack曾經當過班代、有親和力、耐心、擅長溝通、找的餐廳恰當、活動辦得不錯等等(哈~自己說),那Zack或許就能開個辦活動的課程,那麼,想知道怎麼辦好一個活動的人就會是我的客群。
(這邊跟第一點熱情不同的地方在於,或許我可以辦好活動,但可能我對辦活動是沒有熱情的)
試著寫下你的天賦吧!
做小型課程的要點?
這邊的內容我參考自得到的品控手冊6.0中的小型課程,得到APP是我覺得線上內容做得很好的平台,Zack每天都會使用,如果想要了解整個品控手冊,可以下載得到APP並從免費內容中免費領取品控手冊6.0,以及更多免費內容。
小型課程的主要特徵
●內容結構化,在10講內,信息密度高,讓用戶能快速有效的獲取知識和能力。
●內容上更關注於成熟的、相對靜態的學科和知識話題,小型課程的價值不依賴時效性。
●選題方向集中在:自我人格塑造(關係處理、演講等等);視野與世界觀(人文、社會學科、自然科學等);或者各行各業的高手心法。
●要有能具體使用的場景:要嘛能被應用成技能,要嘛可以成為解決問題的方案,要嘛可以做為談話的主題、成為社交貨幣等等。
●內容不必面面俱到,但務必把最有價值的核心知識和觀點拆解清楚並深入。
●既要給出問題,也要給出解決方案,避免長公式和複雜理論。
怎樣做小型課程?
(1)用戶意識
一定要建立需求者意識,假設拋棄一切背書,單單把內容放到市場中,會有人看嗎?這是用戶的真實需求嗎?
(2)定義問題
定義問題可以從三個維度著手:用戶困境、用戶希望達成的目標和用戶渴望滿足的某種價值想像。
(3)探詢答案
探詢答案的視角有兩個:橫向關注”差異”,縱向關注”變化”。
所謂關注”差異”,就是思考這件事和常態有甚麼不同,這個觀點和其他人普遍的觀點有甚麼區別。
所謂關注”變化”,就是向內觀,從時間、情緒等維度上觀察有甚麼發展、推進、變化。
要想傳遞深度,需要日常積累,或者多找有料的人挖掘信息。
(4)搭建課程結構
搭建課程結構有三個方法:”挑戰-應對法”、”拼圖法”和”進階法”。
“挑戰-應對法”的核心是定義出達成目標的核心困境,然後給出最終解決方案。具體可以分為五個步驟:
●一般這個行業的從業者,會面對的挑戰是甚麼?描述這個現象,強調這個現象的普遍性和嚴重性。
●這個挑戰的實質是甚麼?
●一般的應對方法是甚麼?為什麼這些方法無效?
●你獨特的應對方法是甚麼?
●對這些總結,以及他們還可以用在那些場景上。
“拼圖法”的核心是把大目標拆成多個維度的小任務。可以把自己看成”面試官”,想像自己想招具備哪些能力的人。
“進階法”的核心是搭建一個線性的、遞進的邏輯。可以把自己看成”遊戲設計師”,想像自己要帶領用戶完成任務。通常會經歷這幾步:定義玩家身分->定義任務->定義場景(地圖和NPC)->設計任務節點(設置中繼關卡)。
在架構一個課程的時候,可以把以上三種方法結合使用。
比如說,用挑戰架構大任務,走到分解後的小任務時,可以通過逐層遞進的素材呈現張力。
好的課程結構有兩個特徵:可抽象,可擴展。
(5)評估結構
評估結構的維度有兩個:廣度、深度。
“廣度”是指要檢查這樣的結構放在用戶的處境裡是否有用;”深度”是指站在每個節點上看,是否有足夠高的立意、足夠的深度。
有一個基本邏輯可以參考:先講重點(我認為最有趣的是甚麼)->再講為什麼有趣->怎麼做到的->舉例子->總結。
(6)行文邏輯與伴奏
聚焦描述重點,略過不重要的情節。對用戶來說,”怎麼做”比”為什麼要這樣做”更重要。
既要像”演員”一樣,對角色有思考和詮釋;也要像”導演”一樣,有大局觀,保持總目標不偏移。
結論
看完5個方向可以幫助你找出要用甚麼知識後,相信你對自己所知道的、會做的事有更大的信心能變成現金了吧!
在財務自由的路上,Zack與你一起同行!
延伸閱讀: